权力失控的阴影:临汾法官非法拘禁案的深度反思

日期:08-12  点击:  属于:头条新闻
      读完这篇关于临汾市政协委员张记百日内遭法官两次非法拘禁的报道,字里行间的荒诞与沉重如巨石压胸。当司法者化身施暴者,当手铐与警棒成为权力滥用的工具,法律的尊严被碾碎在冰冷的看守所铁窗下,留下的是对司法公正的深刻拷问。
      这起案件的荒诞性远超普通的权力寻租。尧都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张志松的行为,堪称对司法程序的系统性践踏:在已查封 1000 吨焦炭(价值 150 余万元)的情况下,仍以 156 万元债务为由,将政协委员铐在办公室辱骂三小时;在被执行人已超额支付部分执行款后,竟用作废的拘留手续将人押进看守所;更遑论警棒电击、威胁 “弄死你” 等赤裸裸的暴力行径。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是一幅权力失控的惊悚图景 —— 司法权异化为个人泄愤的私器,法官袍下藏着的是无视法律的暴戾。
      张记的政协委员身份与企业背景,让这起事件的警示意义更为突出。作为纳税大户、福利企业经营者,他承载着 400 多名职工(含 100 多名残疾人)的生计,其合法权益本应得到法律双重保障。但张志松那句 “你还敢告老子” 的叫嚣,彻底撕下了司法文明的伪装。更值得玩味的是,两次非法拘禁均有明确人证,第三次拟实施的拘留手续甚至缺失法定的院长签字,如此明显的程序违法,却能在司法系统内部畅通无阻,直至院领导干预才得以中止,这背后暴露的监督机制失灵,比个体的暴行更令人脊背发凉。
     
      事件的后续发展更显沉重。2010 年张志松因检察院立案调查停职,十余年后却仍在尧都区法院任职。这种 “雷声大雨点小” 的处理结果,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向社会传递出危险信号:当司法者违法成本过低,法律条文便会沦为纸面上的摆设。16 名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名呼吁,最终未能换来制度化的纠错,这本身就是对权力监督体系的无声诘问。
       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环节则是这道防线的 “神经末梢”。当执行法官可以随意突破《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程序的刚性规定,当 “院长批准” 这一法定要件被轻易架空,民众对司法的信任便会一点点瓦解。张志松案的特殊性,在于它集中暴露了基层司法实践中 “程序空转” 的顽疾 —— 法律条文看似完备,但在权力惯性面前,程序正义常被视为 “碍脚石”。
      十余年后回望这起案件,我们更应追问:是什么让张志松有恃无恐?
      是个案中的权力傲慢,还是制度缝隙中滋生的侥幸?
       当 “非法拘禁者” 仍能身着法袍,当受害者的创伤尚未抚平,司法公信力的重建便始终任重道远。
       这起案件不应仅仅成为尘封的警示案例,更应成为推动司法责任制落地、强化执行监督的鲜活教材 —— 唯有让每一次权力运行都晒在阳光下,让每一起违法违纪都得到彻底追责,法律才能真正成为保护公民的坚实盾牌,而非少数人手中的把玩之物。
     本网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或当事人或单位核实,提醒读者谨慎甄别。本文立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观点,仅作为呼吁、支持公平正义予以持续关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法律援助公益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